bis-46.jpg

憤怒的菩薩,是一齣被我定調為帶有黑色幽默的歷史偵探劇,四集的故事,改編自陳舜臣的同名小說"憤怒的菩薩",難得台灣也拍出屬於自己風格,不再是一昧冷調陰沉恐怖的推理劇,而是帶著輕鬆莞爾調性的偵探劇。尤其是陶展文楊輝銘的對白以及幽默的互動都讓這乍聽以為很嚴肅的劇名下,在兩人抽絲剝繭的過程中增添許多趣味性~

畢竟此劇是改編小說,有許多細節會因為電視劇長度的關係被省略掉,在還沒看這部片時,可先試玩一下官方製作的前導遊戲https://www.pts.org.tw/Bodhisattvainstorm/public/pts.html,藉由遊戲稍微了解劇中的歷史與人物背景,前導網頁的製作既有創意又有意義。

劇中兩位主角的背景,一個是在日的中國人,一個是在日的台灣人,介紹截自維基百科......

陶展文(吳慷仁飾) 赴日本求學的中國留學生,行事沈穩心思縝密,邏輯與觀察能力過人,在日留學期間結識了臺裔貿易商之子楊輝銘,兩人成為終身摯友, 並聯手偵破震驚社會的『三色之家』殺人案而聲明大噪。雖畢業於日本第一流大學,但戰後情勢混亂,在父親建議下接受好友楊輝銘邀請,展開了台灣之旅。

楊輝銘(巫建和飾) 生於日本的台灣人,接受日本教育,大學攻讀中文,希望成為作家或記者。楊輝銘也是個推理小說愛好者,對陶展文的思考能力十分佩服,兩人一起偵破『三色之家』案後,常躍躍欲試希望能再展身手,解開更多難解的謎團。這次邀陶展文一同到台灣是為了向交往已久的林彩琴提親,並期待能在台灣尋求發展機會。

bis-17.jpg

故事背景設在日本戰敗後,日本殖民政府準備退出台灣,歸還台灣給中國接管之時,劇中旁白的一段說明,點出了那段交接期台灣人心境上的矛盾......

我們台灣人接受日本教育,隨着「皇民化」的口號被教育為日本人,然而,台灣「光復」之後,我們就光明正大地變成了「中國人」。成為中國人,問題是何謂中國人?我還無法確切明白,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會被塑造成什麼樣的人?回歸中國版圖的台灣人,背負起新的不幸,五十年的隔離,導致台灣和大陸之間僅剩下「漢族意識」在維繫,理所當然的,我們必須從這裡重新出發。

bis-23.jpg

這樣的背景,按照以往大多數的電視劇,呈現出來的氛圍一定是沉重、悲哀、無奈又無力,可是我對憤怒的菩薩擁有高評價的主因在於,編劇在台詞、人物個性塑造還有導演導戲的風格下,用話家常的口吻中道出每個人的矛盾,就像拉人力車的武雄對陶展文所說的......

我原本是役所農業課的課員,沒想到戰爭結束後回來台灣,沒辦法做以前的工作,只好先拉車過日子,像警察所的那個劉隊長當初就是沒考上,才繼續留下來做巡佐,他也很辛苦,以前做日本警察,現在幫中國人做事,說真的都是求溫飽而已,但是人們就是不信任他,連庄民都常在背後講有的沒的。像林前庄長也是,以前不改日本姓,也是被人說成這樣,其實他是好人,做事很認真。

台灣從被日本統治下的日本人變成中國人,一下子是日本人,一下子是中國人,以前看似對的行為都變成不對,以前看似錯的行為卻變成對的,當年在那樣矛盾的環境下造就大家處境上的尷尬,但對小市民來說日子還是要過,所以在心境上我們需要的是給自己更多的彈性,這才是那年代真實的人性!這也是讚賞編劇或作家的一點,不必刻意去強調那年代的節操來突顯那年代的對錯或悲哀,而是用詼諧的市井小民心聲,帶出每個人只是因為在立場不同下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而已。

故事主軸落在楊輝銘去林彩英家提親,暫時和陶展文住在林家時,遇到林彩英的哥哥林景維的命案,後來兩人被中國軍官崔上校委託,協助警察廳的劉所長三人一起偵辦這起兇殺案。

隨著陶展文和楊輝銘的偵探視角,新線索不斷的被一點一滴挖掘,這樣推理的過程,其實比較吸引我,因為觀眾我可以隨著線索跟陶展文一起慢慢拼湊,過程中也牽動著日軍、中國兩方敏感的立場,最後兇手到底是誰?在這就不踩雷,看了就知道。在推論中,看似兇手是他又好像不是他的懷疑下增添觀眾的參與感,我對這樣的推理比較感興趣!而不是像柯南,給了線索也不知道有啥關聯,總是要到最後一刻由柯南說出來才可以了解所有全貌!

bis-30.jpg

bis-32.jpg

bis-08.jpg

我最喜歡的是這劇的娛樂性足!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人、事、物都很容易被塑造既沉重又難以吞嚥,可是此劇中卻試圖用自然生活化的趣味去帶出那個年代的"有苦說不出",我們想要成為哪一國人好像不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相對於今日我們可以自由地說我們是台灣人,獨立自主,我們就是我們,更突顯現在的珍貴!

而國、台、日、英、客多種語言交雜與多元是那年代的特色,也是帶給我看這一部戲最大的趣味!光看文字台詞不一定有趣,但是你只要聽到他們說話的語氣、表情跟腔調,就會覺得這一段落,配這樣的台詞也太好笑了吧!簡直也可以歸類為推理喜劇片啊!(千萬不要被劇名給誤導了,以為是憤世嫉俗的片~)甚至於每個角色說話的腔調,都是跟角色本身所經歷過的文化背景有關!

陶展文是一個中國人,一個從中國到日本的留學生,所以他的母語是日文跟中文,他只能略懂台語,他的英文恐怕比台語還要輪轉,楊輝銘則是在日本出生的台灣人,日文、台語是他的母語,中文則是他上大學學的,兩人間用日文跟中文對話較多,英語也必定會有因為被日文同化過的腔調,如果學過日文的人就會知道,日文講久了再講英文都會不自覺地漏風,而劇中的陸庄長,在背景設定上他是不屈服在日本教育下,堅持開漢學堂的老師,所以他說的台語沒有被日文所影響過,其他接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人,像是市井小民,或者是林家一家人,所說的語言一定是日文跟台語交雜的,我家中有受過日本教育的長輩以前說話就是這樣耶~甚至劉所長更多元,日文、台語、中文、客語一起來,偶爾吐出一兩句很不道地的英文單字也是很自然的,因此我反而對他們各自腔調的演技豎起大拇指,實在是太符合他們每個人的角色設定了!

例如:一段陶展文寫信給珠英的口白......

珠英小姐,你說過台灣人像菩薩,我相信,但我覺得菩薩是孤獨的,一直在做好事,卻沒有人知道,那這樣就不算是好事,反而容易被誤解,做好事沒有人看到,沒有人說出來,只放在心裡,默默承受,久了就變成苦的,我不希望菩薩也有苦說不出,因為我是人,我活著,我還想要看電影、聽音樂、吃乾麵、看布袋戲、喝咖啡,you also think so

若看文字,感受到較多的氛圍是陶展文理解林珠英心中的無奈與壓抑而給予安慰,但是如果聽完陶展文(吳慷仁)唸完整封信的語氣腔調,會覺得陶展文其實想要對珠英表達更多的是,帶著些許幽默感的正義過日子比較符合人性啊~

另外,演員的演技每一個都很鮮活,我沒有看過小說,可是每一個人物出場,只是幾句話幾個表情就讓人輕易掌握每個角色的個性,像楊輝銘要娶的林彩英一出場親暱的黏著楊輝銘,看出其活潑的個性,姐姐林珠英一出現就展現其靜謐又聰慧的氣質,劉所長圓潤生動的周旋於不同立場間,林媽媽幫兒子林景維挑魚肉的小動作就看出林媽媽的寵愛以及林景維的懦弱,即便只是才出現一兩幕的市井小民,例如:放牛的小廖拉車的武雄......都讓人印象深刻。不愧是導演許肇任,早在台劇"酸甜之味"就領教過他導群戲的細膩,以及溫暖、風趣的導戲風格,演員們也很容易跟角色融為一體。

有點驚喜的是,也許是這部戲不時幽默風趣的氛圍,才會不自覺地拉近我對劇中歷史、地理、人物的距離!甚至驅使我的好奇心想去多了解一下那個年代的一切~

片頭的動畫跟地圖呈現的風格引出我的考古魂,實在讓人好奇當時地名跟歷史的變遷,用這樣的推理劇引出我們對那個年代的好奇與探究,對我來說顯然是成功了,當劇中第一次提到菩薩山時,在我腦海中立刻就浮現現在的觀音山,或許是因為曾經在觀音山山腳下讀過書的我,對於觀音山過分熟悉所產生的聯想力吧!

bis-18.jpg

bis-48.jpg

bis-12.jpg

這劇的美術跟道具一點都不簡單,劇中所有場景都很精緻考究,例如:在菩薩庄有地位的林家、開漢學堂的陸家、報社、迎雲寺、警察廳,甚至是街景,很多時候我都在研究那個年代的布置擺設跟道具,不得不說這劇的美術跟道具組必定對史料下過一番功夫~

bis-21.jpg

bis-05.jpg

bis-41.jpg

bis-42.jpg

bis-34.jpg

bis-38.jpg

bis-45.jpg

如果你對劇中所有事物跟人物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這版主一系列深入探討"憤怒的菩薩"中所提及到的地理、人、景物與真實人物景物的對照http://www.biosmonthly.com/issue_list/239,會讓你了解更多有關小說作家陳舜臣跟這本小說的細節!

這部電視劇我還蠻大力推薦大家一定要找來看看,憤怒的菩薩融合了歷史劇跟推理劇,雖然歷史背景設定上感覺會讓人很難吞,但相信我,整體調性是偏向機智幽默的,或許看完你也會進而對演員、美術、道具、場景上的講究刮目相看,台灣的歷史劇終於可以不再是以往千篇一律的哀傷、無奈,心塞,而是用有趣的偵探劇以及貼近市井小民的觀點道出那個年代大家的生活哲學~

哪裡可以看呢?註冊公視+ OTT影音平台就可以免費觀賞。https://www.ptsplus.tv/season/6a92a0a6-e7dd-4085-ba50-7da1cc9e26f2,趕緊趁假日觀賞這一部趣味娛樂性十足的歷史推理偵探片!而且可以一口氣看完推理劇超過癮的啊~

bis-15.jpg

(以上圖片皆來自公視官網,若有侵權煩請告知)

arrow
arrow

    Mira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