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03-1.jpg

良辰好景知幾何是一部集狗血之大成卻巧妙昇華為國仇家恨的時代劇,我不怕劇狗血有時甚至還很愛,只要名正言順集數不冗長,沒有刻意掛著小清新卻賣狗血的投機,開宗明義就告訴觀眾"我就是賣狗血",我反而還蠻尊敬編劇們是一條漢子,若情感寫得扣人心弦也咬著核心價值不放,把狗血劇寫出特有的價值,那也是編劇的本事呀!良辰好景知幾何就是屬於這款被編劇們發揚光大抓住眼球的狗血愛情時代劇!

lw-27.jpg

lw-36.jpg

女主林杭景(陳都靈飾)學生時代就是個會寫文章批判時局的人,找資源成立孤兒院,因為父親牢獄之災而寄宿蕭家,初期她看不懂蕭北辰的情意,因為她初到蕭家時被蕭北辰戲弄且自認是被討厭的,可是她會為了救人一命而直覺檔槍,看在在蕭北辰的眼裡是愛情,但在杭景的認知裡是即便對方是陌生人她也會這樣做,並非因為你是蕭北辰,她也可以為了救愛國青年牧子正而不顧旁人,當時,在她的觀念裡愛情絕對不是必然也不是優先,她對牧子正動情過嗎?恐怕未曾,她看中的是牧子正跟她一樣熱血,終於有人可以共同談論國家大事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如同她最後跟沈晏清培養出來的革命默契一樣,旁人看覺得是璧人一對,但她跟沈晏清都知道彼此是有志一同拋頭顱灑熱血的知己情誼,所以倒回來看牧子正最可惜的就是他並沒有看清楚這一點,導致熱血愛國只能半點,愛情也只能半桶。

lw-28.jpg

lw-29.jpg

男主蕭北辰(竇驍飾) 原紈褲子弟,本對人生就是漫無目的對家更談不上所謂責任感,守著戲班是守著對母親的愛,對林杭景的一見鍾情才是讓他開始成長的契機,願意試著用另一角度看待女人看待其他事情,讓他蛻變的是愛情,那一本林杭景所寫的詩集陪伴他漫長的軍校生活,軍中的經歷讓他開始理解到原來有一大群跟他不一樣的人過的是什麼樣的人生,也洗禮成有智有謀的權衡家,與牧子正、沈晏清相比,蕭北辰的愛情是最狹隘最小氣但也最執著最灼熱,其實是他的個性使然,他守舊守成,一直守著明玉玥戲班是紀念母親,守著兵權是在維持整個家族,他的愛是用他盡所能的一切圍起來守護呵護著。

蕭北辰的愛情始於婚前的一見鍾情,只有一見鍾情才會有某種程度的執著與包容,而林杭景的愛情則是始於婚後的日久生情,因為她一向大義在前,初期不談感情一心只盼著父親歸來,她可以不為愛情而是為了想還蕭家對她的恩情願意與蕭北辰協議而嫁給他,而蕭北辰就像一本掛羊頭賣狗肉的書,書名明明寫我是草包,但一頁頁讀下來會越發現他非但不傻還才智兼備,看似不講理卻很講情,所以當林杭景讀懂這本書才恍然大悟如果沒有蕭北辰永遠把她擺第一的維護,她可能早就死了幾百回,對愛情的執著所圍成的強大壁壘震撼到林杭景本人,因為看懂蕭北辰對她執著林杭景才會因而深陷,不夠偏執的愛情燒不進永遠把大義擺在第一的林杭景心裡呀~

lw-08-1.jpg

lw-15.jpg

lw-16.jpg

lw-18.jpg

兩個人在愛情中都是屬於倔強不愛解釋又會掉智商的那一款,蕭北辰的九老闆身分是林杭景自己識破,蕭北辰為她被關禁閉被鞭打是蕭榮告訴她的,林杭景擔心他安危,弄得自己腳都流血了也心心念念地去看他卻不說,最後是金香跑去跟蕭北辰說,林杭景織了手套無法送出也是金香看不下去幫忙送,蕭北辰覺得我是如此的愛妳寵妳,妳怎麼還會想護著別人,林杭景覺得我是如此的愛你,你為什麼還是不信任我。從兩人相愛沒多久後林杭景就看出他們之間的問題,信任!而這薄弱的信任感不僅僅出在蕭北辰身上也出在林杭景身上,比起相信自己愛對人的眼光他們兩人更願意相信旁人的流言蜚語,他們身邊的人若個個都是金香或是蕭榮那就家和萬事興,偏偏世界不可能如此祥和,壓垮他們相愛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信任感,整劇我覺得最狗血的部分都是建構在他們兩人對阿貓阿狗的話都比對自己老婆或老公的話更加地願意相信,失了信任只一昧靠著山大的包容,這樣的愛情不可能長久!就算當時小孩生下來了,兩人缺少了信任的基礎,日後生活也是一片猜忌,那座充滿情意的高山一旦失去如樹根般深紮於土地上的信任感,只要再經歷一次兩次的摧殘它終究會垮!

蕭北辰跟林杭景的智商只能用在事業,在愛情裡都是不帶腦的!那我應該早早就要棄劇才對呀?我其實完全敗給編導們跟演員們,他們的確有本事說服我們,世上真的有一種愛情是相互猜忌但又愛慘對方!蕭北辰的那一句"杭景於我,性命於我"真的是徹頭徹尾的貫穿全劇到極致,林杭景,在大義大愛之前有必要的話她會捨棄自己的愛情顧全大局,蕭北辰,在大事之前顧全大局之下必先把林杭景安放在最安全的位置讓自己無後顧之憂。格局上,林杭景高瞻遠矚蕭北辰卻守成守舊,處事上,林杭景熱血奔放蕭北辰卻深謀遠慮運籌帷幄,一個創新一個守舊,一個熱血一個冷靜,兩人個性看似互補卻也衝突,利用這矛盾點編劇把兩人間的愛恨情仇揮灑到一個極致,是既狗血又有衝突命定美,最重要是編劇一直緊扣著"杭景於我,性命於我"的軸心運轉,這樣的核心反倒替兩人的狗血愛情寫出了一種獨一無二的情韻~

後來林杭景消失的那五年我其實是拍手叫好的,甚至覺得寫得恰到好處,從沈晏清的視角看出去的林杭景那五年是辛苦但專注的,而那五年的林杭景其實活得比較像自己,進階的說是活得像她理想中的自己,林杭景的個性從來就是不甘於被關在愛情中的金絲雀,學生時期熱血愛國,為報社寫文章喜歡針貶時局,婚後開女子學堂,為孤兒院盡力,如果時間倒過來,林杭景一開始最初遇到的是沈晏清,那個用更高度的格局來引導林杭景,林杭景定可以更早以前就成為一名卓越的女間諜!我其實比較喜歡蛻變後的盛寒君!蕭北辰因為軍校生活讓他成長不少,同樣的林杭景也缺了這一塊歷練,懷有大志的小白兔林杭景反而在扮演盛寒君的訓練中讓她學會更多生存技能,習畫習舞習電報習語文甚至學習當一名護士!

以往我們會說在愛情中一起相互成長是最完美的~但他們的個性還真的無法一同成長,因為在蕭北辰的愛下,他不會讓林杭景性命受任何一丁點傷害,就如同沈晏清說出那五年林杭景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是在訴說一個堅毅女子的難得情操,但聽在蕭北辰的耳裡,那一句你怎麼可以讓她身陷險境,依舊落實了擺在蕭北辰心中最重要的不是林杭景的成長,而是林杭景的生命。可是林杭景的才華搭配她的格局必須成長,她若不成長她也沒辦法真正與蕭北辰心靈相契,只有林杭景先蛻變得更加獨當一面,她才會更加看懂蕭北辰每個決定或選擇背後的遠慮運籌與艱難,也因此才更有足夠的力道去推進蕭北辰原本守成的思想,讓他意識到那個年代他掌握的兵權早就不能只是單純地想要顧好北新城這麼的純粹,他的格局也必須升級!

另外我覺得這部戲的歷史寫得多面向,編劇不只用一種角度來看待當時的歷史,軍閥體系、青年黨、共黨、日本人...等等這些關係沒有絕對好跟絕對壞,軍閥體系中也有忠與腐,青年黨中也有倒戈的牧子正,中國人也有鄭奉棋最後加入日方陣營。若拉高一個層次來觀看,劇看多了有時候好像也在無形中體驗多元的視角。在這部戲中日本人的野心讓中國人討厭,但在台劇"憤怒的菩薩"中卻點出當時早被割給日本的台灣實際上因為日本投入的建設與教育,當時台灣並沒有很厭惡日本人,而鏡頭再轉回日本當地,我永遠都記得日劇"糸子的洋裝"女主角的一段思緒,她一個婦女一個市井小民其實不懂為什麼國家要打著光榮的口號不斷地徵召男生去國外打仗!

五年後的盛寒君對上蕭北辰其實很有看頭,編劇一直著墨在兩人試探彼此相互推拉,雖然很懂得如何抓住觀眾的心,但是我蠻想看到一個老公在軍閥之路上為大局爭鬥著,老婆則深入敵營執行任務,兩人可以互相cover互相推近彼此的戲碼,劇的結局是喜是悲我並沒有很糾結,上升到國仇家恨,那必定會伴隨眾多人的犧牲,這部劇迷人之處在於編劇們真正寫出了一種難求的意境...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那種只能是唯一且真正狠狠愛過一回的專屬感也被演員竇驍跟陳都靈詮釋的讓人沉迷...蕭北辰這輩子只願意愛林杭景一人,林杭景此生只願意把蕭北辰的情看入心裡,那就足以~但我其實蠻讚賞編劇的,在大結局上,編劇賦予了"杭景於我,性命於我"這句話有更深一層的意義,蕭北辰除了把林杭景的安危看得比自己重要之外,林杭景的性命其實就是蕭北辰的性命,只要林杭景活著,蕭北辰也會努力活著!

lw-05.jpg

lw-19.jpg

lw-06.jpg

(以上圖片截自YouKu IG、微博官網,若有侵權煩請告知,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randa 的頭像
    Miranda

    米蘭達的戲劇手札

    Mira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